溫室氣體和氣溶膠對降雨影響相似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美國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國際太平洋研究中心(IPRC)和斯克里普斯海洋學研究所的最新研究顯示,盡管溫室氣體和氣溶膠有著截然不同的屬性,但其對降雨變化空間格局的影響卻驚人的相似。這項研究成果發(fā)表在《自然—地球科學》在線版上。 人為的氣候變化大多來自溫室氣體和空氣污染物或氣溶膠的輻射效應。但溫室氣體往往被均勻地混合于大氣中,其趨向最終分布到全球各地;而氣溶膠局部濃度變化很大,往往被發(fā)現于排放源附近,如在亞洲和北美的工業(yè)中心。 氣溶膠影響氣候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在幾分鐘到幾天內快速擾亂云的物理效果和行為;另一種需要幾年的時間,由與海洋和大氣的相互作用介導。氣溶膠對云的快速影響已被極度研究,但其長期的海洋介導效果卻很少受到關注。 該團隊現在基于三個******的氣候模型實驗結果提供了重要的新見解。盡管氣溶膠和溫室氣體排放集中在地球上截然不同的區(qū)域,所有這三個模型在海洋的降雨量上都顯示出類似的區(qū)域效應。 論文領銜作者、斯克里普斯海洋學研究所氣候科學家謝尚平(音譯)教授說:“這對于我們來說是一個大的驚喜。該結果意味著很難分辨溫室氣體和氣溶膠的影響,還需要一段時間深入研究。” 科學家指出,氣溶膠誘發(fā)和溫室氣體引發(fā)的降雨變化,都通過海洋表面溫度的空間模式介導。謝尚平教授解釋道,雖然大部分氣溶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物理過程,但在海洋上空對氣溶膠響應的氣候顯示出對在云的微觀過程中的細節(jié)不敏感。由溫室氣體和氣溶膠誘發(fā)的氣候變化,共享一套常見的海洋大氣反饋結構,以解釋在這兩種類型反應之間的空間相似性。 論文合著者、IPRC博士后研究員項寶強(音譯)說:“現在需要創(chuàng)新的模式實驗。我們要探測海洋—大氣相互作用調節(jié)這些降雨模式的機制,并確定以哪些形式為基礎。這將使我們未來開發(fā)出更可靠的區(qū)域氣候預測模型。” (來源:中國科技網 記者:華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