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問題進入國際政治領域,少說也有數十年的歷史,但最初它只是全球環境問題的一個部分,而冷戰時代的人們對環境之于政治影響的感覺是模糊的。及至上世紀90年代初期政府間氣候變化談判委員會成立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制定之后,氣候政治才越來越突出為一個“獨立性”的國際話題。2009年末的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則把這一話題向上推到了歷史的巔峰,向下推進了普羅大眾的視野。氣候變化,本來作為一個專業性很強的自然科學領域,也由此成為以“權力”和“利益”為核心的國際政治的角斗場。
氣候政治的凸顯,固然意味著全球化迅猛發展態勢之下具有全球性的非傳統安全問題對于人類生活的壓力,但氣候政治的重點畢竟在政治而非在氣候本身,就是說,氣候只是一個載體,實質則在于國家之間利益和權力的較量。既如此,今天以氣候為載體的政治,明天也可以選擇別的載體,如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問題、食品安全問題、貧困問題、性別問題甚至網絡民主化問題等等。從這個角度說,氣候政治就是一種選擇性政治。而選擇話題的權力,取決于誰掌握了國際話語權。氣候政治就是在歐洲或者說西方掌握了話語主導權的背景下對于政治話語的選擇。很顯然,對于世界上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來說,氣候暖化問題并不是最主要或最緊迫的問題之一,但掌握了話語權的西方制造了話題,選擇了問題載體,整個世界隨之起舞。因此,氣候政治也是一種話語權政治。
氣候政治有著一種科學的外貌,它的理論基礎是人類工業活動甚至日常生活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造成溫室效應,地球氣溫因之暖化,當平均氣溫上升
氣候政治在一定意義上是20世紀起始于60年代而中斷于80年代的南北對話的曲折延續。那一時期以推動全球發展問題為核心的南北對話是國際政治的重要主題。哥本哈根會議上,廣大發展中國家和西方發達國家相對壘的陣營態勢基本如舊,話語權仍然掌握在西方發達國家手中,核心問題還是發展問題或發展權問題。只是以氣候為論題,比之直接討論改變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的全球發展問題,已然恍如隔世。 |